铅、镉及其化合物主要引起职业性化学中毒等职业病,接触机会常见于焊接含铅、镉金属以及蓄电池制造等。前期全国范围内陆续有电池生产企业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见诸报端,为了解本市电池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状况,我局已于2011年8-10月对电池生产企业开展了铅及其无机化合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职业病危害总体情况尚可,但仍有部分企业检测结果不合格。为了掌握本市存在重金属(铅镉)行业(除电池制造行业)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加强铅镉接触作业危害治理措施,切实维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从2014年5月至7月,我局对闵行、嘉定2个区县的80家存在重金属(铅镉)接触的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测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与备案管理系统的统计分析,截止2014年4月,本市申报存在铅及其化合物(不含四乙基铅)危害的企业有467家,接触铅及其化合物(不含四乙基铅)危害人数达14085人,而申报存在镉及其化合物危害的企业仅有18家,接触镉及其化合物危害人数223人。
本次专项检测调研涉及闵行、嘉定2个区县、80家企业(其中铅接触企业78家、镉接触企业1家,铅镉接触企业1家)、1120位接触铅镉的劳动者(其中1118名铅接触者,7名镉接触者)。
(一)行业分类
对本次调查的80家企业建立数据库,并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对这些企业分为不同行业,进行了分类统计。具体见下表及下图:
表1 被调查企业行业分类
| 行业 | 企业数 | 百分比(%) |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4 | 30.00 |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5 | 18.75 |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4 | 17.50 | 
| 汽车制造业 | 8 | 10.00 | 
| 仪器仪表制造业 | 6 | 7.50 |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5 | 6.25 | 
| 金属制品业 | 3 | 3.75 |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1 | 1.25 | 
| 家具制造业 | 1 | 1.25 | 
| 其他制造业 | 1 | 1.25 | 
|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 | 1 | 1.25 | 
|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 1 | 1.25 | 
| 总计 | 80 | 100.00 | 
[注]标记*为镉接触企业
本次调查企业中分布最多的行业依次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0.00%)、专用设备制造业(18.7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7.50%)、汽车制造业(10.00%)等。
	
	

图1 被调查企业行业分类
(二)企业规模
受调查企业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见下表。
表2被调查企业规模分类
| 规模 | 企业数 | 百分比(%) | 
| 大型 | 5 | 6.25 | 
| 中型* | 31 | 38.75 | 
| 小型* | 41 | 51.25 | 
| 微型 | 3 | 3.75 | 
| 总计 | 80 | 100.00 | 
[注]标记*的分类中各含有一家镉接触企业
根据不同经济行业将企业规模分类汇总,结果见下表。
本次调查企业劳动者共约4万人,其中职工总数最多的企业约为7000人,最少的企业为5人,平均每家企业职工总数635人。
表3被调查企业规模行业分类汇总
| 行业 | 大型 | 中型 | 小型 | 微型 | 总计 | ||||
| 数量 | % | 数量 | % | 数量 | % | 数量 | % | ||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5 | 20.8 | 8 | 33.3 | 11 | 45.8 | 0 | 0 | 24 |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0 | 0 | 3 | 20.0 | 11 | 73.3 | 1 | 6.7 | 15 |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0 | 0 | 5 | 35.7 | 8 | 57.1 | 1 | 7.1 | 14 | 
| 汽车制造业 | 0 | 0 | 8 | 100.0 | 0 | 0 | 0 | 0 | 8 | 
| 仪器仪表制造业 | 0 | 0 | 3 | 50.0 | 3 | 50.0 | 0 | 0 | 6 |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0 | 0 | 3 | 60.0 | 1 | 20.0 | 1 | 20.0 | 5 | 
| 金属制品业 | 0 | 0 | 0 | 0 | 3 | 100.0 | 0 | 0 | 3 |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 制造业 | 0 | 0 | 0 | 0 | 1 | 100.0 | 0 | 0 | 1 | 
| 家具制造业 | 0 | 0 | 0 | 0 | 1 | 100.0 | 0 | 0 | 1 | 
| 其他制造业 | 0 | 0 | 0 | 0 | 1 | 100.0 | 0 | 0 | 1 | 
|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 | 0 | 0 | 0 | 0 | 1 | 100.0 | 0 | 0 | 1 | 
|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 0 | 0 | 1 | 100.0 | 0 | 0 | 0 | 0 | 1 | 
| 总计 | 5 | 6.3 | 31 | 38.8 | 41 | 51.3 | 3 | 3.8 | 80 | 
[注]标记*为镉接触企业
从上表可看出,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在规模上以小型企业为主;汽车制造业在本次调查中均为中型企业。
总体来说,本次调查中典型重金属(铅镉)接触的企业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种分布情况尤其在行业分布最广的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中最为明显。
(二)注册经济类型
受调查企业中,根据投资经济类型不同,将企业分类汇总如下表。
表4被调查企业规模分类
| 经济类型 | 企业数 | 百分比(%) | 
| 私营 | 24 | 30.00 | 
| 外资 | 21 | 26.25 | 
| 港澳台资* | 14 | 17.50 | 
| 有限责任公司 | 12 | 15.00 | 
| 中外合资 | 4 | 5.00 | 
| 国有企业* | 3 | 3.75 | 
| 其他企业 | 1 | 1.25 | 
| 中外合作 | 1 | 1.25 | 
| 总计 | 80 | 100.00 | 
[注]标记*的分类中各含有一家镉接触企业
可以看出,铅镉接触的企业中私营、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其中包括港澳台投资和港澳台独资)所占比例最大,分别约占到了全部企业的1/3、1/4、1/5。
二、工作场所现场调查情况
(一)产品及原辅材料
根据工作场所现场的调查发现,生产过程中涉及到铅接触的企业绝大多数为电子设备、电气机械设备等制造,如电脑、光纤交换机、切割焊接设备、开关、太阳能电池、电路板、照明灯具、电容器、互感器、变压器、电梯配件等,另有少部分其他产品制造企业,如汽车仪表、汽车电器、医疗器材、铅玻璃(放射防护产品)、危险废物处理等。
涉及到铅接触的原材料主要是焊锡丝、锡条、锡块、含铅锡粉等,以调查的某企业使用的某型号锡棒为例,其中锡含量在62-64%、铅含量为36-38%。同时也存在厂方提供的MSDS中标明含铅,但未说明铅含量百分比。
涉及到镉接触的原材料为某固体废物处置企业的危险废弃物和某印刷企业固化操作中的油墨等原料。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
本次调查中,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劳动者共有1118名。接触铅烟、铅尘的各个岗位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5 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岗位分布
| 岗位名称 | 接触人数 | 百分比(%) | 
| 焊锡工 | 732 | 65.47 | 
| 焊接工 | 79 | 7.07 | 
| 自动焊工 | 48 | 4.29 | 
| 回流焊工 | 44 | 3.94 | 
| 波峰焊工 | 44 | 3.94 | 
| 装配工 | 38 | 3.40 | 
| 搪锡工 | 33 | 2.95 | 
| 回炉焊工 | 30 | 2.68 | 
| 试验工 | 15 | 1.34 | 
| 印刷工 | 12 | 1.07 | 
| 绕线工 | 7 | 0.63 | 
| 巡检工 | 6 | 0.54 | 
| 抛光工 | 6 | 0.54 | 
| 飞灰工 | 5 | 0.44 | 
| 磨工 | 5 | 0.44 | 
| 机器人操作工 | 4 | 0.36 | 
| SMT操作工 | 3 | 0.27 | 
| 修补工 | 3 | 0.27 | 
| 锡膏工 | 2 | 0.18 | 
| 浸锡工 | 1 | 0.09 | 
| 喷码工 | 1 | 0.09 | 
| 总计 | 1118 | 100.00 | 
经过工作场所现场调查,发现接触铅烟的岗位主要是手工焊锡操作岗位(65.47%)、机械焊操作岗位(19.23%,包括焊接工、自动焊工、回流焊工、波峰焊工等)、搪锡工(2.95%)等,绝大部分是与焊锡有关岗位。另外,个别岗位如某辐射防护玻璃制造企业的磨工、某固体废物处置中的飞灰工等,接触的是铅尘。
劳动者每天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时间分布如下图
	
	
图2 劳动者每日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时间分布图
可以看出,接触时间以8h/d的劳动者最多,平均每天接触5.65±2.83小时,接触时间最长的岗位每天接触12小时。最少接触0.25小时。
在本次调查中,涉镉企业较少,只在某固体废物处置企业的飞灰岗位和某印刷企业的固化操作岗位存在镉接触。接触镉及其化合物的劳动者共有7名,5名平均每天接触4小时,另外2名平均每天接触5小时,平均每天接触4.29±0.49小时。
(三)生产设备防护措施
根据现场调查,涉及到铅镉接触的生产设备共616台,其中以手工电烙铁、波峰焊机、回流焊机、锡炉占绝大多数(97.40%),另有其他少数设备如搅拌机、磨砂机、抛光机、印刷机、固化机等(2.60%)。配备的卫生防护设备共584台,如排风罩、吸风管道、通风橱等。仍有一部分岗位(约占4.06%)没有配备相应的职业卫生防护设备,或是虽然配备了相应的职业卫生防护设备,但生产时并不启用(约占1.95%)。
(四)个人防护用品
铅镉接触企业为劳动者配备个人防护用品的情况见下表
表6 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情况
| 个人防护用品名称 | 配备的企业数 | 百分比(%) | 
| 防尘口罩 | 34 | 42.50 | 
| 防毒口罩 | 29 | 36.25 | 
| 医用无纺布口罩 | 1 | 1.25 | 
| 医用纱布口罩 | 2 | 2.50 | 
| 防护眼镜、手套 | 1 | 1.25 | 
| 耳塞 | 1 | 1.25 | 
| 无任何防护用品 | 12 | 15.00 | 
现场调查的企业中,大部分(约占78.75%)为接触铅镉的劳动者配备了防尘口罩或防毒口罩。仍有部分企业没有为接害劳动者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其中有个别企业(约占3.75%)为接害劳动者配备的是医用纱布或一次性无纺布口罩,还有部分企业(约占15.00%)没有为劳动者配备任何个人防护用品。
(五)职业卫生管理
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中,各企业做的较差的主要是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和个人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在现场调查中,发现有28.75%的企业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不到位,或是没有张贴警示标识,或是中文警示说明的内容不够全面,或是张贴位置不合理。有13.75%的企业个人防护用品制度没有建立或落实不到位。有7家企业(约占8.75%)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未建立或未落实,有6家企业(约占7.50%)防护设施维护制度不到位。还有个别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评价、岗位操作规程、健康监护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见下表
表7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建立落实情况
| 职业卫生制度 | 建立落实不到位企业 | |||
| 中型(%) | 小型(%) | 微型(%) | 合计 | |
| 1.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 1 | 0 | 1 | 2 | 
| 2.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 6 | 16 | 1 | 23 | 
| 3.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 0 | 0 | 1 | 1 | 
| 4.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 3 | 3 | 0 | 6 | 
| 5.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 0 | 0 | 0 | 0 | 
| 6.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 5 | 6 | 0 | 11 | 
| 7.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 1 | 2 | 1 | 4 | 
| 8.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 3 | 3 | 1 | 7 | 
| 9.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 0 | 1 | 0 | 1 | 
| 10.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 0 | 0 | 0 | 0 | 
| 11.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 0 | 0 | 0 | 0 | 
| 12.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 2 | 0 | 1 | 3 | 
三、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一)检测结果汇总
本次现场检测了80家企业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平。共对210个固定工作点、12名劳动者个体进行了铅及其无机化合物的采样。镉及其化合物共设2个固定采样点。详见下表:
表8 危害因素监测布点汇总
| 危害因素 | 定点采样 | 个体采样 | 
| 铅烟 | 204 | 12 | 
| 铅尘 | 6 | 0 | 
| 镉及其化合物 | 2 | 0 | 
| 总计 | 212 | 12 | 
上述所有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包括CTWA、超限倍数、CSTEL均符合职业卫生限值的要求。
表9 铅及其无机化合物检测结果汇总
| 危害因素 | CTWA(mg/m3) | 超限倍数 | ||||
| 检测数 | 合格数 | 合格率(%) | 检测数 | 合格数 | 合格率(%) | |
| 铅烟(个体) | 12 | 12 | 100 | - | - | - | 
| 铅烟 | 204 | 204 | 100 | 204 | 204 | 100 | 
| 铅尘 | 6 | 6 | 100 | 6 | 6 | 100 | 
| 镉及其化合物 | 2 | 2 | 100 | 2 | 2 | 100 | 
| 总计 | 224 | 224 | 100 | 212 | 212 | 100 | 
总体来说,本次受检企业工作场所岗位铅镉接触的浓度均处于较低的水平。本次检测结果共有147个8小时加权平均浓度数据低于检出限,占总检测数的65.6%。
表10 样品检出率情况
| 危害因素 | 定点采样 | 个体采样 | ||
| 检测数 | 低于检出限数 | 检测数 | 低于检出限数 | |
| 铅及其无机化合物 | 210 | 135 | 12 | 11 | 
| 镉及其化合物 | 2 | 1 | 0 | 0 | 
| 总计 | 212 | 136 | 12 | 11 | 
对低于检出限的数据进行处理后(按照检出限的1/2取值),经统计分析,铅烟8小时加权平均浓度平均为0.0022 mg/m3,最大值为0.021mg/m3。铅尘8小时加权平均浓度最大值为0.006mg/m3;镉及其化合物8小时加权平均浓度最大值为为0.001mg/m3,具体见下表:
表11 工作场所危害因素浓度分布
| 危害因素 | CTWA(mg/m3) | |||
| 平均值 | 标准差 | 最大值 | 最小值 | |
| 铅烟 | 0.0022 | 0.0017 | 0.021 | 0.0001 | 
| 铅尘 | 0.0033 | 0.0016 | 0.006 | 0.002 | 
| 镉及其化合物 | 0.0008 | 0.0003 | 0.001 | 0.0006 |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本次专项检测调查,本市闵行、嘉定两区生产企业铅的接触主要存在于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制造等行业中。这些企业以中、小型的私营和外资企业为主。铅危害主要产生于各种锡焊工艺中,涉及的原料是含铅的焊锡丝、锡条、锡块等。存在镉危害的企业相比铅明显较少。根据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劳动者接触铅镉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但现场调查中仍发现了部分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落实较差。如前所述,现场调查时发现相当数量企业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不到位,或是没有张贴警示标识,或是中文警示说明的内容不够全面,或是张贴位置不合理等。
(二)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劳动者使用情况仍需改进。仍有少数企业没有为劳动者提供个人防护用品,或者劳动者在作业时并不愿意佩戴。另外,虽然多数企业为接触铅镉的劳动者配备了防护口罩,但其中错误选择口罩类型的企业几乎一半左右。应为劳动者正确选择合适的防颗粒物防铅烟口罩,以保护劳动者健康。
(三)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设置和维护存在不足。个别企业没有配备相应的排风吸烟的防护设备,或是虽然配备了防护设备但生产时并未启用。
(四)部分企业劳动强度过大,作息制度不合理。调查中我们发现,个别电子加工企业日平均工作时间在12小时左右,劳动时间过长。
(五)其他不足。部分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MSDS信息不全,铅含量标示不清。另外如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未建立或未落实,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评价、岗位操作规程、健康监护管理不到位等等。
本文版权均属职业病防治公益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职业病防治公益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未注明"来源:职业病防治公益网 "的文/图等稿件,均来自网络,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