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其它资讯
如何报道尘肺病灾难

这两年,关于尘肺的报道接连出了很多。对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获得更多的关注,当然是好事。但我却很担心,尘肺悲剧会不会沿着矿难的轨迹滑落下去,终究被人们习以为常。
 
很多时候,我们会陷于这样的困境,苦难就是苦难,平铺开来,一望无涯,庞大而冗长,却没有戏剧性,不是小说。如何讲述,是个问题。仅靠数据和眼泪,支撑不起一个深度报道,但那些主人公,可能只有这些。
更残酷的现实是,当今中国是座新闻富矿,很多放在另一国度即可轰动的选题,放在这里,竟黯淡无光。如笑蜀所说,“能够进入媒体视野的永远只能是无数悲剧垒积而成的悲剧金字塔顶端的部分,顶端以下部位的悲剧注定要在愈演愈烈的悲情竞争中被淘汰,被埋没,此个案的胜出注定要以无数彼个案被牺牲为代价,绝大多数受难者注定要在被媒体遗忘的角落里独自煎熬。”
比以上更糟糕的是,同样戏码的一再上演,撕毁了故事的所有新意。再好的写手,也无法把重复发生的故事讲述得动人。再认真的听众,也无法在听了多次同样的故事后,还能保持耐心与兴趣。
 
我当然知道无法毕全功于一役,但必须面对的是,每一次报道出炉,是以淹没其他选题为代价,每一次报道出炉,就拉高了下次同题报道的门槛。所以如何令报道发挥最大效能,是需要多想想的。
我不是记者,但我对如何报道,有一些想法。
找对报道的重点。我一直对古浪尘肺村的相关报道存在微词。网友北京厨子发起救助行动,当然是新闻由头,也是该事件不同于其他尘肺事件的新的内容,但重点不应该是他,救助行动是一个切入点,更值得挖掘的,是尘肺事件本身。本可借力打力,本可隔山打牛,却把闪光灯聚焦到了一位英雄身上,错失了主角,这样的报道或许有趣,但绝不伟大。
        悲剧就是悲剧,没有必要夸大,但也不应涂抹成温馨的喜剧。有记者用谱写童话形容古浪尘肺救助,这个比喻倒也恰当,因为那群参与者内心赤诚,愿望美好,但通篇用童话笔法,结尾洒满阳光,竟无意遮蔽了关于尘肺的一些事实。每年那么多新发的尘肺病例出现,社会力量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救助。能得到帮助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尘肺是不可逆转的,洗肺也好,住院也好,只能延缓病情,不能救命。他们的病情的严重性,后续高额的医疗费用,劳动能力的丧失导致无赚取收入能力,这些关键问题放置在病人被救助成功的光辉之外,模糊不清。
        悲剧的根源值得追溯更深。尘肺之殇固然凄惨,但只展现凄惨,展现家破人亡的惨剧,就像只一个劲儿喊疼,却无任何描述。作为媒体,无需开出药引,但至少可以说明病症。如果不讨论苦难的根源,与解救的瓶颈,悲剧只会定格在那里,让人心中一痛,然后迅速遭到遗忘。责任主体的承担在哪里?从雇主到工会、从卫生行政部门到劳动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早已写在法条之中。多一句诘问,便多一点前进的可能。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但对于一出情节不变的戏,围观难免散去,关注也会疲劳。除了记者,作为工人一方也要努力,往故事里面加入佐料、制造话题,给记者新的报道方向。
乐山尘肺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全部内容未必都是绝望,工人们利用微博发求助信息,与公益人士建成网络,这都是与过往类似事件不同的更积极一面。他们不仅在维权,而且是在尝试新媒体进行维权。这对处于偏僻山乡的农民工来说,尤为难得,让人鼓舞。这些努力,值得让更多人知道。媒体的报道,从而存在了更多可能。
        对抗重复的故事,就是尽力去翻开新的权利篇章。
 
这是漫长的路。坚持走下去,会走到长满花草的地方。
 
 作者:莫敢

本文版权均属职业病防治公益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职业病防治公益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未注明"来源:职业病防治公益网 "的文/图等稿件,均来自网络,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网站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职业病防治公益群 117160408
Copyright © 2010 职业病防治公益网 zybso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邮箱:zybsos@126.com 联系电话:13551232418 版权所有 www.zybsos.org 蜀ICP备1300083号
 技术支持:众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