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其它资讯
人民日报社长披露薄熙来事件系列评论始末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校园行复旦大学之行

  [人民网(603000,股吧)传媒频道]:2012年4月26日14:30,“人民日报校园行复旦大学之行”将正式启动。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副总编辑谢国明将率人民日报社著名编辑记者走进复旦大学,与复旦学子现场交流对话,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 赵婀娜]:接下来就进入咱们今天主题活动最重要的环节!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出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做主旨演讲,题目是《人民日报的历史担当与创新追求》。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尊敬的朱之文书记、杨玉良校长,各位老师、同学们: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很高兴来到复旦大学与大家交流。实际上,人民日报与复旦大学,深交已久。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时,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评论员文章祝贺,题目是《勇担历史重任,服务民族振兴》,这是对复旦贡献的中肯评价。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感到了强烈的共鸣,因为在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上,在各自领域所做的贡献方面,人民日报与复旦大学,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历史担当。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今天上午我参观了复旦大学,更加深了这种认识。同时对我个人来说,我也后悔来的晚了一些。在复旦的校史馆上,让我写两句话,我说“复旦与人民日报社相遇贵相知”。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除了这种精神气质上的相通,人民日报与复旦,还有着更深的渊源。大家看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人民日报”这四个字。这是人民日报老记者何燕凌在华北根据地请薄一波同志向毛主席讨来的。毛主席一共写了十六个字,也是何燕凌从中选出四字描摹下来,制成报头,沿用至今。何燕凌就是我们复旦新闻系1946届的毕业生,今年已经80多岁了,今年或许也会回复旦新闻学院参加“人民日报研究”系列讲座,我们可以听到更多的故事。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建83年,桃李遍及中国新闻界。仅是人民日报领导层,就有过复旦毕业的余焕春、周瑞金、李仁臣、徐如俊、詹国枢,也包括今天在座的谢国明,他现在可是人民日报编委会中的“壮劳力”。我们这次校园行队伍中的唐宁、李泓冰、吴焰等几名“大将”,以及祝华新、田俊荣等业务骨干,都是从复旦培养的。他们带着“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复旦校风,为人民日报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离开复旦高材生,人民日报的队伍就不够雄壮,人民日报的风貌就有所损失。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历程中,作为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一代代复旦人以创新智慧和改革勇气让革命与学术的火种薪火相传,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贡献卓著。在人民日报北大校园行时,我曾向大家说过一番心里话,作为一个现在还是人民日报的“头”,一年后将成为人民日报退休的“老头”,在这里,也想送给复旦的同学们几句话:你们是未来中国的领导者,将成为中国的社会栋梁,或成为管理中国人的中国人,如果你们都不了解人民日报,那我们就对不起人民日报的前辈,也对不起人民日报的未来。所以今天来,就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些人民日报的情况,人民日报的变化和对未来的想法。希望同学们走近人民日报、认识人民日报、了解人民日报。下面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一、人民日报的历史担当:见证历史发展,推动时代进步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我们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在宽松、多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恐怕是你们的生存方式,你们不太看报,看报恐怕也不看人民日报。因为你们对人民日报可能有一种印象,就是它很刻板。几年前,我们报社一个年轻编辑在网络论坛发帖征集报道线索,结果却被很多网友跟帖嘲笑、挖苦,让他“很受伤”。当然,没能让年轻读者了解人民日报,这是我们的失职。然而,如果这种习惯性的不屑,是因为不看、不了解,是否也是一种人云亦云的跟风心态呢?我觉得作为未来中国的栋梁和精英分子,同学们不能不知道人民日报到底是一张怎样的报纸,办人民日报的,又是怎样的一群人。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近期发生在我们金台园中的几件事。从这几件事中,大家也许可以初步了解一下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近期最受关注的新闻,莫过于了。在这一事件的宣传报道中,人民日报,尤其是人民日报的评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翻开4月11日各地的报纸,不管是党报还是都市报,几乎都在头版转发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接下来的两篇评论员文章《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也同样影响巨大。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这三篇评论,是我们评论部主任带着两个“80后”年轻人,在2天之内拿出的。三篇评论员文章之外,我们还在头版的言论栏目“今日谈”中,连续刊发了8篇

本文版权均属职业病防治公益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职业病防治公益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未注明"来源:职业病防治公益网 "的文/图等稿件,均来自网络,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网站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职业病防治公益群 117160408
Copyright © 2010 职业病防治公益网 zybso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邮箱:zybsos@126.com 联系电话:13551232418 版权所有 www.zybsos.org 蜀ICP备1300083号
 技术支持:众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