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其它资讯
这代中国劳动者就是用来牺牲的
2012-05-01 16:50:36   来源:新闻网   
    这是发生在西安的一则社会新闻:公交车上,上来一名肩挎笔记本电脑的20多岁小伙子上了车,小伙子双眼通红,不断打着哈欠。一位六旬老人见状从座位上站起来,坚持让小伙子坐下。车上乘客很不解,这时老人说开了:“我是闲得没事,早上出来锻炼身体,顺便买点菜回家。小伙子可能晚上加班,早上又赶着上班,看上去累得够呛,现在年轻人工作忙压力大,我自己的孩子也这样,做老人的也应该体贴年轻人。”
  
  看罢一声长喟,为老人这一番“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细致与殷切。当然,我要说的不是老人为年轻人的让座之举,更不认为那位小伙子可以坦然接受老人的让座,我所感到怦然心动,并为之隐隐难安的,是那位疲惫至极的小伙子。我不知道他为何这么疲惫,但“晚上加了班,早上又赶着上班”,“看上去累得够呛”,“工作忙压力大”……所有这些被一位善良的老人看在眼里并顿起悯惜之心的情形,谁说不是生活在每一个都市的中国年轻一代工薪阶层的群体画像?
  
  中国年轻一代“累”字当头。今年厦门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议多数人为生活疲于奔命应设心理减压日;长沙市2008年对6万多市民进行健康体检,结果发现八成以上白领处于亚健康状况,如果这一亚健康人群一年之内不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任由这种状态继续恶化,那么有90%以上的亚健康人群会患上慢性疾病。而在2007年劳动节期间,早有一个全新的词语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便是“过劳模”。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基本没有休息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他们的工作强度可能比“劳模”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当时对北京、上海等四大城市的调查,已经有7成白领成为“过劳模”。而在此前一年劳动节期间,中华全国总工会则已宣称“过劳死”呈现向白领阶层蔓延趋势。
  
  过劳之现状,在中国已无职业与阶层之分别:当“劳心者”坐在空调房中“过劳”之时,更多的“劳力者”同样在户外“过劳”着。当白领阶层频现“过劳死”之时,蓝领阶层也出现了更多的劳动安全问题或职业病问题。这已成为一个更大的事实:中国劳动者普遍负荷的“过劳”压力和劳动安全危害。它所显示出的,是中国这一代以年轻人为主的劳动者,正在日复一日的过劳中被渐渐淘空着。
  越来越加剧的金融危机同样加剧着“淘空”的速度。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3092人进行的调查显示,为应对金融危机减薪裁员的影响,83.8%的人有做兼职的想法,仅7.4%的人明确表示没有想过做兼职。虑及中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对国内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依赖,社会基本福利保障机制的匮乏,以及相关法制的疲软所导致的对人力资源所采取的“掠夺性开采”——金融危机当前,国内利益团体又开始公开呼吁叫停刚刚实施了一年的劳动合同法——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中国这一代劳动者,就是用来牺牲的?从本义来说,“牺牲”就是供祭祀用的祭品。被淘空的人们正是这样一种祭品,或献于他们对更好生存的向往,或献于体制或制度性的盘剥与压榨。
  
  从容,优雅,自信,不疾不徐,有条不紊……所有这些,是林语堂笔下中国人曾经具有的气质,但它们已经与中国年轻一代工薪阶层无缘,甚至包括中产阶层。就在数日前,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中产阶级”只赚钱不读书。作者韩浩月写道,国外衡量中产阶级的标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必不可少,但出身于贫苦一代的中国中产阶级,还多停留在买几套房子、换几辆好车的境界,为了实现物质上的“中产”,他们放弃了精神上的“中产”。快速行进中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紧迫感、压力感,不得不让他们放弃精神上的追求,于是,中国中产阶级“只赚钱不读书”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那么奇怪了。——一个社会中产阶层的庸碌,以标志性的方式预言着一个社会深层的陷落。
  
  一方面是日益显得强大的国力,一方面是日渐被淘空的人力资源,如此形成的未必不是一种外强而中干的局面。中国的发展,是不是必然要用一代人的精神与心灵福祉为代价?固然“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但是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难道不应首先以人的解放与幸福为依归吗?无论如何,我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疲于奔命、“看上去累得够呛”的中国。
  
  点评: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如期而至,我们不能淡忘了劳动者,尤其是劳动者权益。五一国际劳动节本来是一个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特殊节日。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员工的生存状态在恶化,无论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更多的时候只能牺牲健康来换取“饭碗”,换来“没有尊严的就业”,换来所谓的“合法权益”。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新闻网

本文版权均属职业病防治公益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职业病防治公益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未注明"来源:职业病防治公益网 "的文/图等稿件,均来自网络,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网站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职业病防治公益群 117160408
Copyright © 2010 职业病防治公益网 zybso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邮箱:zybsos@126.com 联系电话:13551232418 版权所有 www.zybsos.org 蜀ICP备1300083号
 技术支持:众旺互联